过去 云南的旅游业从西双版纳起步 这里曾是国内外游客赴滇旅游的首选之地 现在 打造世界一流“三张牌” “健康生活目的地牌”可谓是西双版纳的“王牌” 未来 西双版纳 要成为世界旅游名城
西双版纳是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 这里有44个少数民族成分和13个世居民族 这里有身姿妙曼的傣族姑娘 有激情四射的泼水节 有别具特色的澜沧文化 这里民族团结、宗教和顺
延伸阅读
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宽阔的入村水泥路旁鲜花争艳,傣式新楼房排列整齐,清一色的灰蓝色墙体配上深蓝的琉璃瓦,充满现代气息,这就是西双版纳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——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拉村。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项目的建设,曼拉村由过去脏乱差比较突出的村寨,成为如今社会和谐、村民富裕、村寨美丽的示范样板村。 目前,西双版纳成功创建为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;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更巩固,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稳固,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%以下;边疆治理效能明显提高,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。 未来5年,西双版纳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、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,教育引导边疆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,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,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。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增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,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目标,筑牢边疆和谐稳定新堡垒。
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 五年来 西双版纳完成了 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(特色)乡镇 9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(特色)村 3个示范社区 906户示范户创建工作 13个村被命名为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 12个村被命名为“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 133个示范点被命名为“第一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
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
旋律悠扬 是月光下的凤尾竹
这里有山路弯弯 也有中老铁路动车飞驰 这里有雨林旖旎 也有各族儿女携手同行 生态宜居 神奇美丽 这就是诗和远方的样子 这就是西双版纳
开始浏览
向南向西 辐射大国温度 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逐步实施 内联大西南、外通东南亚的西双版纳 已经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的交通枢纽
策划 谢炜|统筹 张海燕|设计&程序 吕天翔|
编辑 蔡飞 插画 森特笑虎|插画上色 张琪(见习) 林显富(见习)
中老铁路 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 与老挝“变陆锁国为陆联国”战略对接的 重要项目 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后 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 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 使用中国设备 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是昆明继百年前滇越铁路之后的 第二条国际铁路
野象徜徉 雨林绵密 印象中的西双版纳 用彩色的绿 成为儿时想象的实现场地 “骑”大象、“养”孔雀 几乎成为云南人的标签
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指导|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云报客户端 出品
世界旅游名城这样打造 西双版纳最宝贵的资源是绿水青山,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佳路径,就是发展旅游业。 在美丽的云南、美丽的西双版纳,野生亚洲象是人们熟悉而陌生的朋友。林间的泥泞,记录着它们庞大的足迹,老人的故事,把它们遥远的气息,变成孩子们夜里的想象。地处热带丛林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40年来,170余头野生亚洲象在此繁衍生息,数量也增长为300余头。野生亚洲象在云南西双版纳成为一种习惯和常识。 2020年春天到2021年夏天,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这里出发,走上了超过500公里的北上迁徙之旅。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,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。 云南一群向北迁徙的野象,不仅火爆全网,国人纷纷“观象说象”,还引发众多外媒关注,最终野象群安全回归,让全世界看到云南各地的妥善应对,感受到中国政府和民众对野生动物的爱护。 西双版纳州明确提出了开展雨林保护行动、雨林修复行动、雨林回归行动、林城融合行动和环境治理行动的实施生态保护五大行动目标。积极推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暨亚洲象国家公园、澜沧江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示范建设,5年内建成5个热带雨林保护自然教育示范基地、两个“人象隔离”安全防范设施,到2035年全州建成500万亩跨境联合保护区,确保森林覆盖率稳中向好;对城市面山、公路沿线等特定区域人工林,采取模仿雨林生态系统进行人工修复;推进标准茶园森林化、古茶园生态环境回归和生物多样性胶园生态改造,5年内实施10万亩低效林改造,建设10万亩碳汇林,到2035年完成120万亩低效林改造,建设50万亩碳汇林;大力提升城市环境,打造城在林中、林城交融的雨林城市;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雨林胜地。按照全域旅游理念,把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全球顶尖的旅游优势。 目前,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初具规模。闻名世界的森林公园、闻名世界的康养旅游名城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,美丽中国雨林胜地更具魅力;以生态旅游+康养旅居为主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,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%以上,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。 未来5年,西双版纳将全域打造世界级康养旅游目的地、全力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跨境旅游示范区,以打造世界旅游名城为载体,开创旅游蓬勃发展新局面。
提速!沿边开放示范区 2021年11月26日,中老铁路通车,从西双版纳站出发,向北3小时到昆明,向南2个半小时到老挝琅勃拉邦、4小时到万象;而从磨憨站出发至老挝万象只需2个半小时。西双版纳的跨境物流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,吸引更多的商贸、物流、加工制造业聚集。 与此同时,西双版纳“三出州四出境”高速公路网也在加紧建设中。到2025年,全州公路总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,实现路网成环成网。同时西双版纳正着力完成澜沧江四级航道建设,推进景洪港、关累港扩能改造,推进西双版纳机场四期改扩建工程和勐腊民用支线机场、勐海二类通用机场前期工作。随着水、陆、空、铁立体综合交通格局形成,西双版纳加紧构筑畅通国内、连接国际的物流枢纽网络。 目前,西双版纳已经建成4.8平方公里合作区中方核心区,浙商产业园初具雏形;试验区等开放载体和平台活力显现,口岸(通道)基础设施更加完善,初步构建起面向国际市场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新高地;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0亿美元以上,融入大循环、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凸显。 未来5年,西双版纳加快推进中老铁路经济带建设,积极融入中欧班列,培育国际多式联运品牌,着力打造一批现代产业园区、综合交通枢纽、新型智慧城市。构建以中老铁路为纵轴、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“一轴两翼多组团”立体化开发新格局,形成具有较强产业集聚能力的国际走廊经济带,把中老铁路通车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。
点击调色板上色
遮天蔽日 是葱茏的热带雨林
若隐若现 是吊脚楼吱呀作响
香味扑鼻 是尝不够傣家美食
花开四季 是北回归线的热烈
点点繁星 是萤火虫夏夜翻飞
水花飞溅 是泼水狂欢的肆意